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6|回复: 0

分析影评|其实,诺兰拍了个“假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给你看!

[复制链接]

169

主题

254

回帖

1059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59
发表于 2017-10-12 12: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列文
诺兰的《敦刻尔克》上映,不管票房最终怎样,成为“话题电影”那是必然的。这几天,影迷们对本片的评论与讨论的热情都很高,但至少有一种说法毒舌君是不甚认同的,那就是说《敦刻尔克》是“真实”和“写实”的,并以此来称赞诺兰和《敦刻尔克》的非同凡响,所以毒舌君想请大家暂时抛开人与亦云的成见,仔细思考一个问题——
《敦刻尔克》真实吗?或者说《敦刻尔克》的“真实性”有几分?“写实”的内容有几分?
毒舌君下面这篇“分析影评”,从“真实性”这一点出发,来分析和解读诺兰的创作思路,也许最终会展现一个你从未想过的《敦刻尔克》哦!希望大家能够耐心地看下去!

39ab0001d34de08da8cc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敦刻尔克》所有角色都是虚构的,所以你不会看到常见的好莱坞战争片或者美剧那样,在影片结尾出现真实历史人物的画面,或是以图配文的形式,告诉你真实历史人物的样貌以及他的历史功绩和战后生活。当然,拍电影嘛,又不是拍纪录片,不一定非得用真实人物当主角,“艺术虚构”也是完全允许的,但这种对于“真实人物”和“虚构人物”的倾向性选择,其实是反映了导演的创作思路的。
为什么诺兰在影片中不采用真实的历史角色,而选择完全虚构呢?诺兰在北京面对媒体时,是这么回答的——
“我采用虚构人物的决定是基于我的研究,我看到很多一手的资料,作为编剧我非常了解要讲一个非常令人信服的故事的话是需要深刻的人物塑造的。所以我读过这些人物事迹之后,我觉得直接把他们的故事搬上银幕的话还没有那么大的信心,我觉得反而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更容易表达我想表达的东西。”
从诺兰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是有意规避真实角色和故事的,而选择用虚构的手法来构建影片。因为这样“更容易表达我想表达的东西”。而他的这种个性化“表达”是什么呢?首先,我们不难看到,“一周”、“一天”、“一小时”这陆海空三条时间线并进与交织的叙事手法,正是本片的个性特色所在。而要实现这样的个性化表达,“真实”无疑成了一大障碍。举例来说,海上的民船父子正好救起了空中时间线里的飞行员的战友,又救起了陆地时间线里的士兵。如果是真人真事的话,怎么会有这样的巧合呢?
还有,陆地时间线中的三个士兵仿佛是“敦刻尔克扫把星”一样的存在,上第一艘船,被飞机炸弹炸沉,上第二艘船,被鱼雷击沉,上第三艘船,又被子弹打沉,这样的巧合恐怕也没法找到如此戏剧化的真人真事加以对应吧。因而,角色故事的真实性,也许恰恰是诺兰最不需要的。
所以,至少在“真实”层面,诺兰也没有一些人说得那样“高级”,所谓“写实”的故事,其实也充满了大量商业戏剧化巧合的心机。而这些其实还不是毒舌君想说的重点,毒舌君想重点表达的是——
其实,影片中展现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场景其实跟“真实”相距甚远,诺兰在影片创作上概念先行,为了达到用惊悚片、悬疑片、灾难片元素重塑战争片的野心“小目标”,他其实拍了一个“假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给你看!也许这是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一点,这也是毒舌君想着重吐槽的一点。因为片中所展现的“防波堤 一周”这条时间线上的方方面面,从场景到情绪,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虚构的,现实中不存在的。
大家在观影时,可能脑中也一闪而过这样的念头——敦刻尔克可是40万人的大撤退啊,怎么好像海滩上总是显得没什么人一样?总看到那三个士兵绝望无助在海滩上向着大海眺望,寻找着回家的希望。看过乔·怀特《赎罪》的影迷(见下图),更会鲜明地感受到两部影片对于“敦刻尔克大撤退”截然不同的样貌呈现。
39ae0001bbdc71497a63

乔·怀特《赎罪》中的敦刻尔克场景


乔·怀特《赎罪》里那个著名的“四分半钟长镜头”,展现的正是跟敦刻尔克大撤退时海滩上的场景,可以说跟《敦刻尔克》的镜头对准的是同一处地方,但呈现的镜头中的显然是“两个世界”——《敦刻尔克》里的海滩阴郁、寂寥、萧索,充满孤独和绝望的气息,只有稀稀拉拉的长队,有时候甚至都看不到几个人。而《赎罪》里的海滩则是人头攒动、军械堆积、川流熙攘、声音嘈杂,既有惶惑无助的士兵,也有寻欢作乐的士兵,甚至还有跟随军队撤退的平民,整个海滩仿佛就像一场光怪陆离的奇幻嘉年华。这两部电影,两种不同的敦刻尔克,反差之鲜明、对比之强烈让人不由得疑惑,哪个才是“真实”的呢?

拿就不妨结合历史,再对比影片剧情,看看《敦刻尔克》里的海滩大撤退的“真实”有几分?!
《敦刻尔克》所展现的海滩大撤退的场景以及带给我们的感受是这样的:德军的飞机不多,但很恐怖;英军的救援船只很少,士兵很无助。海滩上有时甚至看不到救援船只,海滩上也人迹寥落,绝望的气氛弥漫,士兵们开始各显其能自救,最后民用小船大批出现成为救世主,指挥官喜上眉梢,家园在望,有救了!
但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真实的“一周”是这个样吗?
答案是:并非如此,甚至相反!
39af0001b710b4280cce

敦刻尔克大撤退历史照片


首先,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场面绝不像影片中渲染的那般困难。敦刻尔克大撤退虽然在战略上面临40万联军士兵可能被德军围歼在敦刻尔克的重大危机,在具体到撤退的战术层面,基本上可以说是心想事成、有惊无险,远在伦敦的“发电机行动”指挥部(“发电机行动”是英国为敦刻尔克大撤退行动所取的代号)运筹帷幄、精细规划、及时应对,高效地解决了撤军行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还派出海军高级将领在敦刻尔克海滩现场指挥有序撤离。其中威廉·坦南特海军上校率领仅仅12名军官和150名士兵,就有序领导海滩上30万士兵的撤退。在历时9天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每天的撤离人数都在大幅度飙升,从第四天起撤退都是以平均每天五六万人的速度高效运转。而且英军很快就发现了防波堤对于高效撤退的关键作用,大量船只不管有无德军轰炸,都持续不断地在防波堤接人,有时候甚至同时会有12条船停靠在防波堤上的情况。所以影片中防波堤上只有一条船接人、而且被炸沉后似乎很长时间在防波堤都不再有其他船只,是不大可能在“真实”中出现的。
39a80004fa4401c1f684

《敦刻尔克》剧照

39aa0001d7344ffa2681

敦刻尔克大撤退历史照片


其次,敦刻尔克大撤退绝不像影片中渲染的那般绝望。影片一开始,虽然英军士兵在海滩和防波提上都排着一列列长队,但似乎只有防波堤上有船撤退,海滩上的队列则看不到海上的船只,所以片中那两名士兵才借着抬伤兵的机会往防波提那边挤。而实际情况也并非如此,敦刻尔克大撤退始终都是在防波提和海滩两个地点同时进行,防波堤上的士兵是从防波提直接登船。而海滩上的士兵则是趟过齐腰深甚至到下巴的海水,登上海边的小船,然后通过小船的摆渡,登上近海的大船。后来沙滩上的英军也迅速找到了更加高效的撤离方法,那就是在退潮时将卡车一辆一辆地排向海里、并在上面铺上木板搭成栈桥,从而在涨潮时更加方便士兵登船,而这样的“卡车桥”在海滩上至少建起了十条之多。而片中虽然侧面展现了一条“卡车桥”的搭建,但有意回避了英军利用“卡车桥”高效撤离的场景。所以在真实的历史中,绝不会出现片中那种士兵在海滩排着一列列长队,而海边却连一艘大船都没有、也看不到摆渡小船的情况。

而在历史记载中,敦刻尔克海滩上的场景甚至是“绝望反义词”——许多英军官兵没有被吓到和不知所措,亚历山大将军时常一边嚼着苹果,一边在战火纷飞的海滩上漫步。有些士兵还在空袭的间隙时间里,在海滩上踢足球、打板球;有的则在海浪里洗澡;有的还玩起堆沙堡的游戏来。盟军官兵在大撤退中的这些极平常的镜头,使我们丝毫看不出,他们正在进行着“军事史上规模空前的大溃退”。
片中还出现过这样的场景,三个人士兵呆坐在海滩上,望着汹涌阴郁的大海,在他们的视线中,三三两两绝望的士兵在做徒劳无功的求生努力——想用划桨小船逃生,船却被大浪掀翻,甚至还有一个人脱掉装备试图靠游泳游回去。仿佛此时海滩上已经没有任何救援的船只了,他们只能自生自灭。这堪称是影片中绝望气氛最浓的一幕了。但是如前所述,敦刻尔克大撤退每天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即便会出现由于天气或者德军轰炸的因素白天的撤退暂时受阻,但当夜晚降临,大撤退又会热火朝天地进行,而且大撤退的现场组织工作一直是卓有成效的,绝不会出现片中三名士兵呆坐海滩上,一直仿佛没人管也找不到组织的绝望模样。更不会出现有的士兵绝望到找条小船就想划着桨回英国甚至直接游泳回英国的情况。按照真实历史,这种情况更可能是近海处有一条大船,士兵通过划着小船或者游泳的方式登船,而不会像片中海面上根本看不到任何船的绝望。
39aa0001d73cd276fcf4

《敦刻尔克》剧照

39ae0001bbe4a4b1b169

敦刻尔克大撤退历史照片


还有,敦刻尔克大撤退也绝不像影片中那般静默与孤寂。在本片中,诺兰仿佛要跟此前的“敦刻尔克电影”划清界限,给观众展现了一个除了德军的飞机呼啸和炸弹轰鸣之外,沉重压抑、静默无声的敦刻尔克海滩。片中的士兵要么就是闷头排队,要么就是像那三个士兵一样,漫无目的地呆坐或者徘徊,而整片海滩则完全看不出有数万人、数十万人聚集,时常显得空阔寂寥,除了士兵之外,海滩上也只是零星地放着一些卡车和弹药箱。诺兰在影片中展现的如此场景,堪称《敦刻尔克》最为“失真”、纯属胡编之处。

按照战史记载: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即便这种军械和物资不是堆满海滩,那至少也是随处可见的,而不像影片中那样根本看不到太多军用物资,只有仿佛度假海滩般的一片空旷的白沙。而且此前说过,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一周”时间里,在防波堤和海滩这两处撤离点,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着高效的撤退,应该到处都是排成长队的撤退士兵才对,而不是片中有时候展现的海滩那样,似乎人毛都没几个。而历史记载中入夜后的敦刻尔克人头耸动的场面则更为壮观——入夜后,海滩上似乎有成千上万只萤火虫在夜空中飞舞——那是成千上万等待撤退的士兵在抽烟,烟头一明一暗的闪光所形成蔚为壮观的场面!
39ae0001bbe98e1c6e1b

《敦刻尔克》剧照


此外,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的德军飞机和英军飞机,也不会像影片中出现的那样少。大家看片的时候有没有感到奇怪,为何经常只有一两架德军飞机呼啸而来发动空袭?德国空军不是号称要将英法联军歼灭在敦刻尔克吗?怎么影片中从头到尾,海滩上都没见过几架德军飞机的样子?而真实的战史记载是这样的:除去因为天气原因德军无法空袭敦刻尔克的情况,只要天气状况良好,德国空军都是大举出动的,而英国空军也竭尽全力迎战。就拿5月27日这一天来说,德国空军第3航空队和第2航空队对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进行了猛烈轰炸,总共投下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从本土起飞200架次战斗机竭尽全力掩护海滩上的登船点和执行运输任务的船只。如此火爆和热闹的空袭与空战,绝不会是影片中那样,尽有一两架德军飞机过来投弹,而英军似乎最后只有一架飞机飞到海滩上空的情况。

毒舌君甚至认为,影片中那场军舰沉没灾难戏的“真实性”也是存疑的。影片中,三个士兵乘坐的英军舰艇驶离海滩还没多远,就遭到不知从哪儿来的鱼雷的袭击,结果中弹沉没。这种情节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因为这场戏是发生在夜间,所以绝不可能是德军飞机投掷的鱼雷,那么只可能是德军潜艇或者鱼雷艇,但在战史记载中,虽然也有德军潜艇或者鱼雷艇用鱼雷在夜间袭击英军撤退船只的记载,那都发生在撤退的中途,而不是距离海岸如此近的地方,因为海岸附近都处于英军的有效控制中,怎么可能有德军潜艇或者鱼雷艇过来送死呢?
而影片中上演的令人泪奔的民用船只“最后一分钟大营救”,也纯属是影片的戏剧化虚构。诺兰似乎想给观众这样一种心理暗示:撤退行动一致困难重重、充满绝望,直到最后大批民船到来,撤退行动就大功告成。其实从撤退行动的第三天开始,就有大量民船陆续到达,使得撤退人数比前两天多出1万人,随后两天更是陆续有更多民船抵达,使得第四和第五天的撤离人数升至47310人和53822人。所以并不存在什么民用船只“最后出现拯救英军”的戏剧性场面。

39a80004fa4a3c6dc333

看了以上毒舌君分门别类列举的影片种种有违历史的“失实”之处,还会有人觉得《敦刻尔克》这部影片是“真实”或者“写实”的吗?充其量诺兰只是截取了历史“真实”的一部分,并将其夸张、虚构和放大罢了。影片貌似从陆海空三个角度全景式地展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但远不是“真实”的历史,甚至是经过导演刻意歪曲的。
而毒舌君给大家揭示以上问题,并非为了要在“真实性”上怒怼诺兰来发泄,而是想让大家进一步思考诺兰在影片中的创作理念问题——诺兰为何要选取这些“失实”的、或者“片面真实”的素材来结构影片呢?那你就会《敦刻尔克》整部影片所呈现的风格和样貌豁然开朗了。
请注意,诺兰在各种采访中反复强调,自己不想拍一部常规的战争片,而是想把《敦刻尔克》拍成一部惊悚片、悬疑片和灾难片,而这些基本上都是商业类型片元素,而正是这种创作上的概念先行,导致诺兰只能采取片面选取史实甚至歪曲史实的方式,通过让“真实”向“商业元素”妥协方式,来达到营造绝望气氛、形成悬念氛围、强化惊悚效果、突出灾难场面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片中诺兰的种种“非真实”设计就不难理解原因何在了。
整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必然不能出现很多救援船只,敦刻尔克的整片沙滩必然不能人头攒动、杂乱热闹,否则怎能营造出导演想要达到的紧张和绝望的效果?
德军飞机必然只是一两架呼啸而来,如果是像迈克尔·贝那样满天乱飞、爆炸四起、火光冲天,那种一架飞机呼啸而来、生死难料的惊悚感还怎么发挥?
而三个士兵也必然只能连续倒霉,三次登船三次船沉,而且第二次登船也必须被鱼雷击沉的近海,否则怎么营造出他们逃离不了这片海滩的绝望感,怎么在绝望之中展现人性的阴暗面?
所以,诺兰赋予《敦刻尔克》的独特个性与气质,其实是通过“扭曲现实”的方式来达成的,其实是利用了相当多商业戏剧性元素的,所以就别吹嘘影片有多“高级”了吧!也别说什么真实的“沉浸式体验”了吧!明显导演想让你“体验”的东西都是假的嘛!
39af0001b7196989f991

《敦刻尔克》剧照


最后毒舌君还是想再调侃一下影片所谓的“真实”——你觉得影片最后一架失去动力、只能滑翔的英军飞机,居然把一架德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打下来的场面能有多“真实”?呵呵!(文/列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芝加哥华人服务中心

GMT-5, 2024-6-27 15:54 , Processed in 0.08371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