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好莱坞,“希胖”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Sir Alfred Hitchcock)是当之无愧的悬疑电影大师,一生佳作无数;而他在1948年执导的、自己的第一部彩色影片《夺魂索》(Rope),至今仍然享誉全球。不过,影片《夺魂索》背后的真实故事,比影片所演绎的更为惊悚。图为案件审判现场,拍摄于1924年。(图片署名: 东方IC) "
影片《夺魂索》背后的现实,是发生在1924年的利奥波德与勒伯谋杀案(Leopold and Loeb)。该案曾经在芝加哥乃至全美当地掀起舆论上的轩然大波,被称为“世纪犯罪”,后世许多心理学家都将此案用作研究案例。两名案犯纳森·利奥波德(Nathan Freudenthal Leopold
利奥波德于1904年11月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一个极为富裕的德裔犹太移民家庭,从小就显露出在语言上非凡的天赋(4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成功说出自己的第一个词),据说其智商高达210。15岁时,他入读芝加哥大学,除课业外还进行业余的鸟类研究,在美国本土鸟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两篇论文。案发时,利奥波德已经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即将入读哈佛大学法学院,同时还通晓15种语言,对数学、哲学等尤为痴迷。图为利奥波德出狱后的生活。(图片署名: 东方IC) "
另一名案犯勒伯则出生于1905年6月,家境同样优渥,父亲是美国第二大零售商西尔斯·罗伯克公司(Sears
尽管勒伯性格外向、社交广泛,而利奥波德恰好相反,个性内向冷漠,但两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另外,在两人相处期间,勒伯经常会沉迷于诸如偷车、纵火等毫无目的、被他称为“实践犯罪”的违法行为,并以自己逍遥法外为荣。勒伯想犯下一桩震惊全城的罪案,并和利奥波德一起讨论犯罪细节计划,以打造两人心目中的“完美犯罪”。图为利奥波德出狱后的生活照。(图片署名: 东方IC) "
1924年5月,他们决定了要绑架并杀死一个孩子。两人驾驶着租来的汽车寻找可能的受害者,路上遇到了勒伯的表弟鲍比·弗朗克斯(Bobby Franks),便将其诱拐到车上。其后,勒伯在车上虐杀了弗朗克斯,并将其遗体弃置在一处偏僻的下水道排水口附近,还焚毁了弗朗克斯的衣服以毁灭证据。处理完遗体后,两人寄出了给弗朗克斯家人的勒索信。第二天,一名路人发现了弗朗克斯的遗体并报了警,遗体身份很快就被确认了。图为利奥波德出狱后的生活照。(图片署名: 东方IC) "
警方立刻对现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附近发现了利奥波德在处理遗体时不慎丢失的眼镜,而眼镜上昂贵的铰链装置让警方很快就锁定了利奥波德和勒伯这两名嫌疑人。案发10天之后,两人认罪,将该案的关键证物交给了警方。不过,这两名案犯的家人,为他们聘请了著名律师克拉伦斯·达罗(Clarence Seward Darrow)来充当辩护律师。同年9月,利奥波德和勒伯谋杀罪名成立,分别被判处99年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图为利奥波德出狱后的生活照。(图片署名: 东方IC) "
入狱后,1936年,一名因盗窃罪而被判入狱的囚犯詹姆斯·戴(James Day),在监狱的浴室里杀死了勒伯,勒伯时年30岁。利奥波德在监狱里度过33年后获得了假释,其后移居到波多黎各,撰写了关于岛上鸟类研究的著作,并于1961年和当地一名寡妇结婚。1971年8月,利奥波德死于心脏病。图为利奥波德出狱后的生活照。(图片署名: 东方IC) " |